《走向共和》是中国一部近代史电视连续剧,共五十九集。由张黎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开机拍摄,2003年出品。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廿年间的中国历史,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民初政治等史事。叙事主要围绕以下五位主角发展:慈禧太后、李鸿章、光绪皇帝、袁世凯、孙文。该剧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次后,传闻被禁播[1],但此消息未经证实[2],且其影碟仍被允许发行。该剧第59集中,孙文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演说,在第一次播出时被删剪。2003年,该剧在台湾由纬来综合台及中视以《满清末代王朝》之名先后播出。2005年,香港无线电视购得该剧集之播映权。
《走向共和》是中国历史剧突破旧思维的一种尝试,在学术界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与回响。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播出该剧时删除了一些情节(如第59集末尾孙文在上海大礼堂的讲演),但市面发售的影碟中保留了删减片段。
争议
有不少反对者认为该剧过度美化慈禧和李鸿章,对于此二人误国误民的言行轻描淡写。
* 他们认为,此剧甲午之败上为慈禧和李鸿章开脱淡化,反而推之于翁同和和光绪皇帝。
* 《马关条约》的签订,此剧被认为一味强调日方伊藤博文强势的态度,以及日军进逼山海关的不利战略形势,为慈禧和李鸿章的软弱、自私、为保一己私利而牺牲全国的利益作辩解。
* 甲午后,李鸿章被认为是报复日本,极力促成中俄密约损害国家主权。
批评者认为,这些自私卖国的作为,《走向共和》一概略过不提,只着墨其忠君爱国、戮力从公的一面。有些学者亦指出,该剧之许多情节,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
但也有中国媒体和一些学者认为《走向共和》比较客观持平地表现了慈禧太后、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不像以往历史剧和教科书过多地从现代的意识型态出发加以批判,而能就这些人物在历史情境中的局限性给予平实的描写,是中国历史剧的一种创新和进步,值得肯定。
其他
[编辑] 轶闻
* 本剧丑化两代帝师翁同和,成为阻碍李鸿章改革者、权奸者。但史实上并非如此,在戊戌变法前,正是翁同和推荐康有为给光绪,后来慈禧便将翁“开缺还籍”。电视剧丑化之嫌,还遭到翁的后人抗议。
* 在本剧中,孙文起初较为流里流气,一反过去严肃伟人形象,据说这是刻意安排的,要呈现一个孙文的成长过程。
* 因为央视删除的缘故,片中突然出现一个光绪的六爷,并拒绝不见慈禧,并未交代清楚。该六爷乃恭亲王奕?,才干在四哥咸丰皇帝之上,并未继承皇位。起初与慈禧共同扳倒肃顺,后在推行洋务运动时,被慈禧扳倒后两人闹翻。
* 本片十分注重以对比手法叙事,如在甲午海战前,日本天皇为购买“吉野号”而节食,镜头一转,叙述慈禧的“108菜宴”。
* 本片导演乃拍广告出身,拍摄方法新颖活泼;主角之一的孙淳原本想演孙文,后演袁世凯,刻意增肥许多;光绪皇帝演员李光洁演出时,仍乃戏剧学院学生,年龄21岁;演出孙文的马少骅,传说是中国长的最像孙文的演员[3]。
[编辑] 穿帮
* 康有为当时是非四品以上官员,无法能够与皇帝见面(电视剧中似有一场“康有为舌战群儒”,并先到军机处,受到李鸿章等人的“审问”)。
* 甲午战争后,孙文曾经想求见李鸿章,并写了一篇文章先呈给李。李鸿章见写的不错就召见他,结果因为他一口广东腔听不下去,孙文于是立志革命。在电视剧当中,孙文向李鸿章宣传革命,时间顺序有错误。
* 民国以前的片段大部分按《清史稿》拍摄,没有虚构人物,人物在历史上都存在。但民国后出现一些虚构人物,似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