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群众纷纷表示:

“自从我们举办了奥运后呢,头脑都变灵活了好多,每次考试都得一百分呐,呵呵~~”

“举办一后更美了,哈哈哈~~~”

“举办之后,明显的高了,人也壮了,自信心又回到了我的身边。呀哈~~啊~~~”

 
——改编自《食神》

 

今天悉尼和墨尔本同步举行大游行,各学校华人学生社团都有组织。我们学院的大楼在主校区外面,我一直没留意活动时间。其实活动早上11点开始,可是我12点才知道,1点钟到州立图书馆。先期在联邦广场的活动已经错过了。州立图书馆门口的活动我也只是抓住了最后的尾巴~~~可惜了。

24号不能去堪培拉了,因为我有一个重要的讲座要讲。但是为了表示支持这次活动,还是捐了款的(见后图)。

CIMG3871

年轻人是本次大游行的主角

IMG_5703

看看我们在墨尔本的华人学生有多少

IMG_5697

这个衣服我没搞到,来晚了

IMG_5713

签名,我也签了一个

IMG_5701

州立图书馆门口的国旗,24号将前往堪培拉

IMG_5708

IMG_5716

IMG_5717

IMG_5726

一家人

IMG_5725

中国愤青

在联邦广场,人山人海

行走在Swanston Street

 

(以上小图片来自网络)


 

今晚SBS的报道,但是对于我们的游行,报道时间很短。而对于DLLM和他的支持者,却是长篇报道

 

今晚ABC的新闻,最后用非常戏谑的口吻结束了报道,很不爽!

 

Channel 7 (来自网络)

 

Channel ten (来自网络)


 

无命名

还是学生,而且不太清楚该组织是否能够合理的公开的使用捐款,所以捐款数量不多。留下此照片,证明本次活动的资金并非来源于中国官方,而是民间,不要给某些人借口…

这种民族主义的情绪又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官方的宣传教育。我想,如果有一天西方的青年也要像众多的中国留学生一样,为了更好的前途,被迫离开自己的父母家园,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背井离乡,漂泊海外,在别人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使用别人的语言来谋生,饱尝冷眼和艰辛,或者他们可以多少体会这种挥之不去的家国情怀。和很多中国留学生交谈时,他们都忘不了背负行囊、告别故土的那一刻,发自心底的呼唤:“多么希望生我们、养我们的祖国是一片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乐土!”

象征和平与友好的火炬接力变成了文明冲突的活报剧,这是全球化时代的悲哀和吊诡。尊重差别,走出自身的意识形态藩篱将是这个时代对每一个世界公民的要求。

http://www.zaobao.com/yl/tx080416_501_2.shtml


中国驻英大使傅莹: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4月6日那天早上,我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想:今天的北京奥运火炬伦敦段的传递将会怎样?

  大约八个小时以后,当第80位火炬手,英国著名中长跑运动员霍尔姆斯手举祥云火炬,跑上千年穹舞台,点燃了圣火盆时,场内4000多名观众一片欢腾。

  这一天将以北京和伦敦之间的一次碰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碰撞火花四溅,充满躁动,中国是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而英国则是迎接火炬的第一个西方国家。

  在返回机场的大巴上,北京奥组委年轻的女士们,包括前奥运冠军乔,都坚定地认为是全英国的人在跟她们作对。一个女孩说,"这哪里是养育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国家啊!"另一个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他们,但从她们潮湿的眼睛中我明白,我没有做到。

  我完全理解她们的看法。她们一整天都在车辆间来回穿梭,照应火炬手,鼻子冻红了,双手冰凉,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的觉,有些人刚刚吃上午餐留下来的三明治。更糟糕的是,她们一路上还要反复经受暴力冲抢火炬的行径。

  而我很幸运地坐在后面的车上,有机会看到数万伦敦人顶风冒雪前来欢迎火炬,有挥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风雪中表演节目的演员们。

  夜幕降临,看着奥运包机慢慢滑动到跑道上,我不禁想,飞机是否变得更加沉重了?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这个艰难的旅程将让13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个年轻朋友看了BBC对火炬伦敦传递的转播,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愤怒,也有不解。像他一样,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最近,在中国两亿网民中最流行的不仅是有人企图抓抢火炬的场景,更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场面,例如火炬在巴黎段的传递中,坐在轮椅上年轻纤弱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紧紧护住火炬,使冲抢火炬的暴徒无法得逞。中国网民们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一些媒体不惜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和来自别国的假照片攻击中国进行所谓"镇压",也感到尤为愤怒。

  而在这堵墙的另一边,情况则完全不同。像我这样身处中西方之间的人,不能不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公众之间彼此印象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下滑的趋势深感忧虑。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的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加思考地接受,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报道,包括数字,能够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

  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西藏。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关于西藏的信息也很充足。每年有四百万游客到西藏观光旅游,过去五年,西藏农牧民收入增长了83、3%。2006年,西藏全区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西藏有宗教活动场所 1780余处,平均每1600人一处,比英格兰地区每3125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在宗教卷入政治这一复杂的问题上,分裂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而解决温饱问题正是历届中国政府多少个世纪追求的政策目标。西藏有自己的自然特色,不会像东部城市一样完全工业化,但是它会以符合自己条件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断取得进步。

  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逐步扩大的开放过程,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

  8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成长在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人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自由度不断扩大的年代。在最近事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对西方世界进行新的集体的反思。我的女儿也是西方文化的爱好者,在我们周末长时间的网上交谈中,她至少问了几十个’为什么’。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困惑。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青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国家仍然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伙伴。

  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也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陈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

  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报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多了。大多数的报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中国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

  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傅莹)

摘自http://news.sina.com.cn/c/2008-04-16/193215369541.shtml